武夷大红袍
武夷大红袍,是中国名苑中的奇葩,有“茶中状元”之称,更是岩茶中的王者,堪称国宝。在早春茶芽萌发时,从远处望去,整棵树艳红似火,仿佛披着红色的袍子,这也就是大红袍的由来。武夷大红袍的产地在福建省武夷山市--武夷山北部天心岩下天心庵之西的九龙窠。山壁上有“大红袍”三个朱红色大字,是朱德题刻的。该处海拔600多米,四季气候温和。山间溪涧飞流,云雾缭绕。土壤都是酸性岩石风化而成。正是适合茶树生长的好地方。大红袍茶树为灌木型,树冠稍稍展开,分枝比较密集,叶梢向上斜着伸展开去,叶子是宽的椭圆形,尖端稍钝向下垂着,边缘则往里翻卷,叶子颜色深绿有光泽,若是新芽,则深绿带紫,露出毛茸茸的叶毫来。大红袍的树龄已有千年,是稀世珍宝。现在九龙窠绝壁上仅仅有四株,它们由岩缝中渗出的泉水滋润,不用施肥,而生长茂盛。人们每年五月的十三到十五日高高地架起云梯采摘,产量极少,大约只有11两,被视为稀世珍宝。武夷大红袍,属于品质特优的“名枞”,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,以精湛的工作特制而成。成品茶香气浓郁,滋味醇厚,有明显“岩韵”特征,饮后齿颊留香,经久不退,冲泡9次后还有着原茶的桂花香味。被誉为“武夷茶王”。
武夷肉桂
武夷肉桂,亦称玉桂,由于它的香气滋味有似桂皮香,所以在习惯上称“肉桂”。武夷山茶区,是一片兼有黄山怪石云海之奇和桂林山水之秀的山水圣境。三十六峰,九曲溪水迂回环绕其间。山区平均海拔650米,有红色砂岩风化的土壤,土质疏松,腐殖含量高,酸度适宜,雨量充沛,山间云雾弥漫,气候温和,冬暖夏凉,岩泉终年滴流不绝。茶树即生长在山凹岩壑间,由于雾大,日照短,漫射光多,茶树叶质鲜嫩,含有较多的叶绿素。肉桂外形条索云整卷曲;色泽褐绿,油润有光;干茶嗅之有甜香,冲泡后之茶汤,特具奶油、花果、桂皮般的香气;入口醇厚回甘,咽后齿颊流香,茶汤橙黄清澈,叶底匀亮,呈淡绿底红镶边,冲泡六七次仍有“岩韵”的肉桂香。
岩茶
武夷岩茶,在我国茶叶发展史上,具有特殊的地位与悠久的历史。据茶叶史料记载,早在南朝宋末年(479)就已经闻名于世。唐代成为士大夫上层贵族的馈赠佳品。唐代诗人徐寅有诗赞武夷茶曰:“臻山川秀气所钟,品具岩骨花香之胜。”宋、元两朝入贡宫廷,盛极一时。北宋苏东坡的咏茶诗里就有“武夷岩边粟粒牙,前丁后蔡想宠加”的诗句。元朝为焙制进贡的武夷岩茶——“龙团”、“石乳”,于元大德六年(1320)在武夷山四曲卧龙潭溪水南岸建“御茶园”,直到明朝嘉靖年间(1522-1566)-这二百多年贡茶从未间断。在明朝初期虽罢造龙团,又改蒸青团茶为炒青散茶,随后又制“三红七绿”的乌龙茶,即现在所称的“岩茶”的前身。所以武夷茶是始于明代,盛于清代。十七世纪时即远销西欧,蜚声海外。武夷岩茶,历经沧桑,在新中国成立之后,茶山、茶树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,便日益兴旺发展起来,如今茶园遍布武夷山峰峰岭岭,丘壑峡谷之间,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,岩茶的生产又有了很大的发展,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所属茶场的茶园面积迄今(1994)已发展到八万四千多亩(其中优良品种已达六万六千多亩,采摘面积已达五万亩)。著名的武夷岩茶品种:如白瑞香、素心兰、铁罗汉、白鸡冠、水金龟、半天腰、白牡丹、金钥匙、不知春、不见田、雀舌、老枞水仙、以及“十二金钗”(十二个名枞)等等好几十个优良品种,以这些名枞制成的茶叶,无论香气、滋味、汤色,都各具风韵。如今的五夷茶园已形成了一个多品多姿的岩茶系列,深受国内、国际茶叶市场的青睐与欢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