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晋、陕、甘、鄂、湘等地的商人,各成一行帮,纷纷来安化采购和制作黑茶。资本雄厚的晋、陕、甘茶商,还在安化建有楼阁,设立了行帮组织和商业铺面。资江沿岸各处,都有人丁旺盛商业繁荣的市井,如黄沙坪、‘酉州、苞芷园、小淹、边江、唐家观、雅雀坪、东坪、桥口等地。
道光元年(1820年)以前,陕西商人驻益阳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黑茶,或以羊毛、皮袄换购,但因资金较少而进货不多,所以人称“滚包商”。受托栈行雇人下乡采买茶叶原料,踩捆成包,便于运输。刚开始时大小形状和重量不一,后来逐渐统一为小圆柱形,重约老秤10斤,所以称为“百两茶”。
清同治年间,晋商“三和公”茶号在“百两茶”的基础上选用上等原料,增加重量,用棕与蔑捆压成圆柱形,每支净重1000 两 (16两老秤合37.27公斤),
所以称为 ''千两茶”, 圆柱长约5尺 (166. 5厘米), 圆周1.7尺
(56厘米)。这种茶主要是由晋商经营,又以籍贯不同分为“祁州卷”和“绛州卷”。祁州卷系山西祁县、榆次等地茶商经营,每支重1000两,产量较多;“绛州卷”为绛州茶商经营,每支重1100两,数量较少。
把茶叶制作成立柱的形状,经过炒、渥、蒸、踩等多道工序方面增加了有限体积内茶叶的重量;另一方面也是黑茶品质形成之必需。“百两茶”、“千两茶”系列有一个总的称呼——花卷茶。其中有三重含义:一是用竹绩捆束成花格篓包装;二是黑茶的原料含有花白梗,特征明显;三是成茶身上有经捆压形成的花纹。茶呈圆柱形,像一本卷起来的书,故称“花卷”。
另外,在“祁州卷”和“绛州卷”之外,还有老牌本号加料绛州卷,品质最高,号称“卷王”,
历史上产量极少。据田庄乡高家溴谌氏家族族谱记载,高马二溪茶叶品质好,为防假冒,在清嘉庆二十三年
(1819年)由晋茶商雕刻印板,委托当地人谌信介经手印制引票送黑毛茶,这块雕板原物保留至今已经有近190 年了。
清同治年间晋商与谌氏在酉州合办的“晋丰厚”茶行牌匾保留至今,此外还有天一香、天来香、巨盛永、宏源川、兴隆茂、诚记、大玉川、巨盛川、晋安等老茶号都与晋茶商关系密切。现在随处可见的古茶碑,如:清雍正八年
(1730年)苞芷园的茶叶禁碑,以及众多的古茶亭、古茶桥、古门楼、古雕花门窗等茶文化历史遗存,都是晋文化与安化黑茶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。经过茶商和市场的长期甄选,安化黑茶得以逐渐兴盛起来。